學寶教育旗下公務員考試網(wǎng)站
網(wǎng)站地圖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主頁  >> 申論資料  >> 熱點時評   
熱點時評
浙江公務員申論:多設“進水管”和“分水渠”
http://iofate.cn       2014-03-31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小學的數(shù)學教材中,常有一個水池開幾個進水管的題目。進水管多,蓄水就快、就多。到了高中,又有往不同空格內填小球的題目,隨便填不行,必須滿足多個不同條件?,F(xiàn)在想來,這兩類題目分別可以比喻保障房建設中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建房和分房。


  如果把保障房比做蓄水池,供應資金、土地的進水管就必須多開。池水蓄滿了要分配,必須充分考慮需要吃水的各種人群,否則就得有人渴著。一句話,開源不厭多,分水不厭細。這可以稱為保障房的“取用水”哲學。


  基本住房需求長期存在,保障房建設必須具有持續(xù)性,而且房屋質量、配套設施、居住環(huán)境等也應不斷改善,這些都需要充裕的資金與土地支撐和保障。一段時期以來,保障房建設資金僅僅依靠財政劃撥,渠道單一。建設用地雖有政策保障,但是囿于城市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常年維持一定增量難度愈來愈大。源頭水量不足,必然有損池水的涵養(yǎng),惠民效果難免要打折扣。多源頭取水已成當務之急。


  深圳等地的做法值得借鑒:創(chuàng)新保障房品種,吸引企業(yè)參與,吸納社會投資,突破資金瓶頸;穩(wěn)定新增用地,提高用地效率,保證增量,盤活存量,突破土地瓶頸。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進水,形成常態(tài),枯竭之憂才能化解。


  池水豐沛,最終要滋養(yǎng)有需求之人。過去,戶籍和收入是決定保障范圍的“硬門檻”,不是本地戶口、收入水平稍過最低保障線,便與保障“絕緣”。這大大收窄了制度惠及的區(qū)間,讓“夾心層”、非本地戶籍的各類群體游離于保障之外。


  要用活保障房的一池春水,需要疏浚渠道,打通水脈。要針對不同群體差別化的住房需求,采取差異化政策。深圳等地探索“租售補”相結合,以“租”為渠道,用公租房之水滋養(yǎng)非本地戶籍的各類人才群體;以“售”為渠道,用安居房或經(jīng)適房之水涵養(yǎng)戶籍無房家庭;以“補”為渠道,用租金補貼潤養(yǎng)低收入群體,這些做法體現(xiàn)了分配政策的針對性。只有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做好制度設計,春水所到之處,住房“干渴”才能普遍緩解,制度保障范圍才能擴大,安居工程的初衷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



?
互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