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考言語理解與表達這塊,在考生復習過程中,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部分,一是因為題量較大,二是因為題目難度較大,三是因為爭議題較多。
與眾多考生交流后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都反映,言語題有以下兩個做題困惑:一是越容易做越容易錯。題目都能看懂,但是錯誤率很高;二是越花時間越容易錯??忌谘哉Z部分消耗的時間普遍偏多,而用時較多并不與提高正確率成正比,反而在一道題上耗時越多,錯誤的可能性越大。對于一些考生在爭議題上往往下不了手,有答案不明確的困惑,那么在此我對于學員反饋的爭議題做一次集中解析。
1.【浙江-行測-2009-2】
其實對于人生、道德、審美以及社會的解釋,并無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有提出問題的沖動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這種歷史需求的,便是所謂的“恰當學術”。你可以嘲笑胡適淺薄,稱其提倡的實驗主義頗為淺陋,甚至不如學衡派所推銷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精細,但沒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適合那個時代中國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闡述:( )
A.現(xiàn)實與理論的關系 B.實驗主義與新人文主義的關系
C.時代與學術的關系 D.人生、道德、審美與社會的關系
【答案】C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題。主旨句就是“滿足這種歷史需求的,便是所謂的‘恰當學術’”。后面是在舉例子,例子是為文段的主題服務的。舉例說明什么是恰當學術,即“適合那個時代的”便是“恰當學術”??梢娬麄€文段都在描述“時代與學術的關系”,因此正確答案為C。
2.【浙江-行測-2009-3】
卡爾?波蘭尼說,如果聽任市場機制成為人類命運及其自然環(huán)境乃至購買力的數(shù)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導者,那將導致對社會的破壞。就以商品而言,勞動力不可能被任意驅使、利用甚或舍棄而不影響剛好是這一特殊商品承擔者的個人。也就是說,在處置一個人的勞動力時,制度總是面對著“人”那個稱號下身體、心理和道德的統(tǒng)一體。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
A.無管制的市場會破壞社會 B.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
C.無管制的市場缺乏道德屬性 D.勞動力不能被商品化
【答案】A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首句即用卡爾·波蘭尼的話提出觀點,即不加管制的市場機制會破壞社會,接著用勞動力的使用情況來舉例說明這一破壞的表現(xiàn)。因此,正確答案為A。C項具有一定的干擾性,實際上是在舉例部分提到的對勞動力的市場化使用會帶來的問題,是無管制市場對社會破壞的一個方面。BC兩項均屬于圍繞例子進行的論述不是正確答案。D項表述有誤,予以排除。
3.【浙江-行測-2009-7】
“全球化”是一種非線性的、辨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全球的與地方的不再是作為文化的兩極而存在,而是作為并聯(lián)在一起的、相互關聯(lián)的原則而存在。這些過程不僅僅包括跨邊界的相互聯(lián)系,而且還要將內在于民族國家社會的社會與政治屬性加以轉化。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A. “全球化”是一種非線性的、辨證的過程
B. 世界化意味著內在的全球化,意味著發(fā)自民族國家社會內部的全球化
C. “全球化”過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關聯(lián)的
D. 世界化包括跨邊界的聯(lián)系和民族國家內部的聯(lián)系
【答案】B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題。最后一句話點出文段的主題——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斑@”是一個指示代詞,指代前文內容,話題是“世界化”。因此正確答案為選B。
4.【浙江-行測-2009-9】
人類是一種文化動物。人類的行為不僅被先天的生物本能所決定,而且也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任何美妙的東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質或起源,不管你是否能意識到。美麗往往是謊言,而實話往往很難聽。瀏覽網(wǎng)頁,你可能被華麗的頁面吸引。如果從瀏覽器的菜單中查看源代碼,你會發(fā)現(xiàn)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
A.人類的行為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B.人類是一種文化動物;
C.任何美妙的東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質或起源。
D.美麗往往是謊言,而實話往往很難聽。
【答案】一道主旨概括題。轉折之后是文段的重點,看“然而”,提出“任何美妙的東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質或起源”,又用語言和網(wǎng)頁來舉例說明。由此知道,前文分析的人類的行為也是為“然而”后面的觀點而服務的,也是一個例證。因此正確答案為C。
5.【浙江-行測-2009-11】
官員這種人從早到晚都解決有答案的問題,頭腦已經(jīng)被訓練成這樣,因此不是當政治人物的料。政治人物的任務是處理沒有答案的問題,去應付很有可能無解的問題。然而,一個人越是被訓練成優(yōu)異的官員,就越以為問題都是有答案的,一定可以解決,因此一遇到可能無解的問題就束手無策,甚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所以,一個人越是被訓練成官員,就越會變成不稱職的政治人物。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一項:( )
A.一個優(yōu)異的官員總以為問題都是有答案的
B.政治人物的任務是處理沒有答案的問題
C.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成為政治人物
D.最優(yōu)異的官員是最差勁的政治人物
【答案】C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題。整個文段都在探討官員和政治人物的關系。前半段都分別說明官員和政治人物的任務。然后用“然而”轉折指出,一個訓練成優(yōu)異的官員在面對無解的問題的表現(xiàn),并得出結論,“一個越是被訓練成官員,就越會變成不稱職的政治人物。”根據(jù)文段表達的意思可知C項是正確答案。D項具有很強的迷惑性?!霸健健辈⒉荒苤苯油瞥觥白睢睢保虼薉項表述有誤。
6、【浙江-行測-2010-19】
一個悲觀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到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生命的幸福與困厄,不在于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如何去面對這些事。
這段文字意在告訴我們( )。
A.世界原來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熱愛生活
B.用悲觀的態(tài)度去認識世界,是人類的天性
C.心情的顏色決定著世界的顏色
D.為物所擾,為己所累,是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難
【答案】C
【解析】意圖推斷題。由題干“生命的幸福與困厄,不在于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如何去何從而對這些事”可知,這段文字意在告訴我們的是:世界上有美好的“幸福”也有不好的“困厄”,因此不能選A,選A就片面的只承認世界都是美好的了。轉折“而”后面是重點,“而要看我們如何去何從而對這些事”,正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態(tài),C項符合題意。
7、【浙江-行測-2010-20】
日前大規(guī)模的信貸投款會引起通脹嗎?如果經(jīng)濟復蘇不明顯,而銀行系統(tǒng)依然開閘放水,那么大量資金并不能進入實體經(jīng)濟,從而會推高物價指數(shù),并帶來通脹,最壞的情況下甚至會形成“滯脹”,如果信貸的大規(guī)模投入伴隨著經(jīng)濟復蘇,那么,即使物價指數(shù)上漲,也是屬于溫和健康上漲,和通脹無關。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通脹的影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B.大規(guī)模信貸投放與通脹的發(fā)生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
C.物價上漲的程度,是判斷通脹是否發(fā)生的主要指標
D.在經(jīng)濟迅速增長的情況下,通脹是不大可能發(fā)生的
【答案】B
【解析】意圖推斷題。很多同學誤選A。A說的是通脹的影響,如果要說影響要具體分析,那文段應該重點闡述通脹對于社會的影響有好有壞。然而文段說明大規(guī)模的信貸投款只有在經(jīng)濟復蘇不明顯的情況下才會形成通脹,而如果信貸的大規(guī)模投入伴隨著經(jīng)濟復蘇則和通脹無關。由此可見,說明的是引起通脹的原因是不一定的,大規(guī)模信貸投放與通脹的發(fā)生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B項符合題意。
8、【浙江-行測-2010-21】
只要一個國家的決策者,真心希望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愿意按照資本創(chuàng)造與流通的規(guī)律辦事,能夠尊重多數(shù)國民基于現(xiàn)實的財產占有與處置權利,就可以讓多數(shù)所有權變的合法,從而創(chuàng)造出讓合法財產靈活流動的環(huán)境。這正如將彼此孤立的湖泊,串連成一片巨大的水城,避免零星的湖水,消失在一塊塊貧瘠的沙地里,一旦大量資本流動起來,財富創(chuàng)造與經(jīng)濟效率,就會在市場中野蠻生長。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國家需尊重多數(shù)國民的財產占有與處置權利
B.沒有法律保護的所有權,是效率偏低、缺乏活力的所有權
C.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與一國決策者的水平密切相關
D.所有權合法化,是市場經(jīng)濟正常發(fā)展的關鍵
【答案】C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前半部分是重點,“只要……就”,是一個充分條件復句,強調的重點在“只要”引導的條件,強調了國家決策者。后面是大比方舉例說明。C項是對文意的同義替換,故選C。
9、【浙江-行測-2010-22】
理學重道德的修養(yǎng)固然不錯,其對于中國社會日后發(fā)展貢獻,也不容忽視,但不能否認,理學所倡導的偏重道輕視事功傾向,還有它那過分的內省自律,正好為****帝王起到了為淵驅魚的效果。讀書人的大丈夫氣慨日漸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從梁山泊里誕生。宋、明兩次亡于外族,無疑與宋代以來主流思想的自宮與內斂不無干系。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準確的是( )。
A.理學特有的價值取向遵循了古代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需求
B.理學所倡導的精神導致古代讀書人中很少出現(xiàn)英雄豪杰
C.讀書人大丈夫氣概的缺失和理學自身的特點有關
D.宋明兩次亡于外族,理學理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答案】A
【解析】主旨概括題。“但是“表示轉折,后面是強調的重點,即“理學所倡導的偏重道德輕視事功傾向”和“過分的內省自律”與****帝王的關系。即選擇A。BCD都是文段分句中的舉例說明的內容,不能作為主旨題答案。同學會質疑“為淵驅魚”,在這里用法是正確的,換個角度想一想,意思是指把原本可以被利用受益的一些力量驅趕到敵方去了,就是指理學的一些思想本來可以有利于提高修養(yǎng),但是一不小心就有利于****統(tǒng)治了。
10、【浙江-行測-2010-23】
在解構主義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為主導的市場經(jīng)濟下,人們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協(xié)的意識,我們常迷信于理性的算計,從而使信仰與道德日漸荒漠化,信仰的缺失也必然會造成人無法對生命的意義和生活進行完整的解讀,缺少對規(guī)則的敬畏,從而信仰被理性“殺死”。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
A.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對立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標志
B.在現(xiàn)代社會,理性需要向道德妥協(xié),人需要有信仰
C.迷信理性,會導致信仰缺失、道德淪喪
D.在現(xiàn)代社會,道德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困難
【答案】C
【解析】主旨概括題。由“從而使得信仰與道德日漸荒漠化,信仰的缺乏必然造成人無法對生活及生命的意義進行完整解讀,缺乏對規(guī)則的敬畏,從而信仰被理性‘殺死’”這句話可知,文段的主要意思是因為迷信理性,所以導致信仰缺失,C項符合題意。很多同學誤選B,B是引申了,是意圖題的答案。
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參看2012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