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到來,年關將至。近期,不少地方啟動專項救助行動,為城市和農村的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送去愛心。各種“送溫暖”舉措,著眼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困難群體的關懷,也是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陣地。地方各級領導干部,應以“平視”目光關注困難群體,真正把溫暖送到百姓心坎里,牢牢兜住民生底線。
“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提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fā)揮政治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促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這一要求凸顯扶貧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為各地加快補齊短板、編織網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隨著各項民生政策的鋪開,我國社會保障與救助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8月,全國共1768。5萬城市低保對象與5005。6萬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分別較2010年同期增長63.7、92.9。國務院在2014年10月下發(fā)《關于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將所有遭遇突發(fā)性、緊迫性、臨時性困難的家庭和個人納入救助范圍,給予臨時救助。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照國務院要求,對臨時救助制度的對象范圍、標準制定、申請審批程序、資金渠道等進行了細化、實化。
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的同時,仍有一些地方對困難群眾的幫扶流于形式,缺乏真情投入、缺少長久機制,在讓受助者更有尊嚴方面仍有明顯改進空間。逢年過節(jié)才前呼后擁送米送油走個過場,這種“送溫暖”實非群眾所需,甚至是本末倒置。
避免送溫暖流于形式,有關部門應真正把困難群體的冷暖放在心上,姿態(tài)放低、視角放平、重心下移,對于不同原因致貧的群體區(qū)別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扶助,避免出現有群眾因病致貧、因教致貧、因災返貧而又無處求助的情況。把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送到困難群眾手中,讓他們真正得到實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溫暖。
錢物可解一時之困,真誠的關心卻能給困難群眾帶來更長久的溫暖。各級民政部門應建立長效機制,變年節(jié)性送溫暖為制度化的救助幫困,為需要長期幫扶的群眾提供有針對性的救濟,授人以漁、提供盡可能多的工作機會,全面提高困難群眾自我脫困的能力,讓他們能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社會關愛中盡早實現脫貧。這樣才能筑牢民生底線,不讓困難群體在共享發(fā)展中掉隊。
![](/www/images/zj_app_banner.jpg)